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在時間的光影,我嘗試用最自然的手,握住最自然的筆,寫出最自然的自己。無法不在自己的人生繼續探索更神秘與美妙的事物,我的稚氣讓妳無可奈何,讓你好笑。寫出凡人看不懂的字,寫出不老的回憶,寫出安葬不了的念念不忘。

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網絡時代——追求道德正義

        說起來,這段時間,大馬YTB爭吵成為熱議,有兩派人粉絲(實際上應該是一派強勢;一派弱勢)在互相對峙。其實也是令人意外的,他們的事情竟然掀起了熱議,不過只要你知道他們各自有幾十萬到破百萬的粉絲訂閱,影片也是動輒幾十萬的瀏覽率,自然會明白討論量居高不下。

        我有關注『發起』爭端者——SONGSEN的影片,他的影片多是跟朋友一起玩遊戲,說廢話。為了轉型而想拍其他類型的影片,不想影片單調之故,才會有所謂的『週末』影片,也是因為這類別的影片——吐槽YTB影片而成為導火線,燒到了CODY身上。

       詳細的過程,不再贅述。反正在這件事上,又引發了其他事件,CODY一身螞蟻,輿論一面倒,都說他雙面人(雙重標準)、小氣、對朋友過分……之後發澄清影片更是將自身推一把,往谷底掉。

        我很能明白,時下的年輕人對於這些事的關注為何如此之高,不單只是看影片而已,應該說,人人往往會被『有趣』的事情所吸引。你要有點擊率,你就要先與眾不同,就算是同一種類別的影片,也會因各自的呈現方式(拍攝手法、話語、剪接……)而迥異,吸引不同的群體。剛開始可能YTB也沒想很多,單純想拍影片,一種米養白種人,慢慢建立自己的粉絲群,有了基礎,嘗試新題材。 相對起國家政治,確實是有趣多了。

        當然也有YTB會拍時勢性話題的,至少內容不是空洞的(整人節目)。反正如果扯到教育意義,什麼東西都能扯上邊,就算是整人節目也一樣,但往往說服力很弱。現在談回來,處理這些事有很多種方式,網上也有人講解,怎樣為自己塑造受害者形象,進而反擊對方,讓對方理虧,而那個澄清影片則是反面教材,模糊重點,硬扯其他事上身,最後其他事也來參一腳,手腳難顧,最後粉絲退訂過萬。

        也有人提到,『清談誤國』的事件,認為現在的人為何拘泥這些事(網紅日常),進而提到年輕人可能在這科技發達的時代,逐漸喪失社交能力與朋友圈。首先我認為,為自己發聲是自由,評斷如何自有公論,但形成網絡霸凌是極端也是常態,人身攻擊是非常不可取,對人不對事從來難以被聚焦。接著,現代人的病——網絡,網絡帶給人方便,也有壞處,這是無可避免的。假設有了網絡,人可以一整天、一星期、一個月、一年不出門,漸漸社交能力下降,在自己的窩裡生活,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但他必須承受選擇的後果。

        誠如文章所說,人心寂寞。現代人越來越寂寞?我以為,每個時代都有寂寞的人,造成寂寞的東西不同,但我畢竟生活在這時代,能切身感受寂寞,因而也會覺得這社會『寂寞感』更重。每個人都有寂寞之時,是否要充實自己則要靠自己選擇,至少看影片也是一種選擇。就我認為的『寂寞』也分幾種,但不詳談,主要還是說我們可以怪罪這時代的病痛,但我們還有選擇的餘地。

        雖然我很贊同,我們可以怪罪這個社會,怪罪它沒給我們更多選擇,就像前人也會怪罪社會沒有我們現在的好。於事無補,且你身處一個時代打算讓社會更好,並非幾年的事,可能你死之後還沒完成。

        網絡世界,人人呈現善良,看見不公則口誅筆伐,化身成『正義戰士』,可能現實中也是或不是,反正我們在追求著道德正義,而道德正義則是可以塑造出來的,如果當局者將事情經過一番佈局,被動會為主動,就像網友盧卡斯說的『辯論』思維。網絡評斷,不是說都是虛假,只能說看得清楚的人,邏輯分析力強,論述牢固,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何為道德正義?何為道德正義?我們都喜歡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尤其起爭執時,道德往往是重點,有道德的態度就是正義所在。這次YTB事件,SONGSEN吐槽其他人,對方可以反映不愉快,但過激的態度反而會引發反彈,SONGSEN則有條理地解釋,尤其是他維護粉絲,尊重人的點上,等同站在道德製高點,輿論自然也傾向一邊,加上CODY自身越幫越忙,讓自己陷於困獸之鬥。

        現在是網紅時代,相較起藝人,他們成名限制少,有更大的自由度,可能也不用什麼特別才能,分分鐘比藝人更賺錢。以前要出道,除了要有才藝,也要靠運氣,從參加電視平台節目出道很常見,當然也要靠運氣,沒被相中,只能繼續默默無聞。

2018年1月5日星期五

写些这阵子的感想

又过了数载,又耗费了一些天真烂漫

他们口中说的,成熟。即飘渺,触不可及;又仿佛与我同行

我还太年轻,口中说的,感觉变成熟了,其实就是一种幼稚

慢慢压抑一些说辞,无益的、不讨喜的、消费性的

原来,我可以成为无趣的人,还是我本来就是无趣?

这些年,想过一些问题,关于本身,关于未来,关于梦想

不敢实际行动,却又怕时间一直走,年纪越大越恐慌

因为没理由去推搪说,我还年轻,慢慢来。

因为怕失败,所以却步,踯躅不前,原地踏步,得过且过

刨光了铅华,可悲的笔芯,越看越短

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成就,没什么成绩

职场混得没很好,虽然一路以来,遇到很多贵人前辈扶持

但总有些收获,离人伤感悲情,看透也是这时

情场上也已意兴阑珊,曾有长辈问过我

你会选择一个爱你多点的人,还是你爱她多点的人?

当下我毫不犹豫说,当然是我爱她多一点的

如果自己都不爱,不是一件很累的事吗?

又有前辈说,你会在下半年遇到一个不错的女生

我劈头闪过念头并问,那我喜欢这女生吗?

他说,应该是喜欢吧,不然不可能有一起的机会

我不再积极接触女性,怕同样的事再演一遍

演多了卑微的角色,自尊也开始卑微起来

只是强装不可一世逃避目光的追寻,怕露出马脚

职场情场都不能如意,我却想起了家人

我总不能体会父母,没想过其实他们也是第一次当别人的父母

将弟妹父母关系搞不好,哪里都不好

现在解决,才发现原来有些人念家,被家人管束,其实也是幸福的事

我们只是太自以为是了,至少我懂了,变得比较快乐

后来发现,其实我也不算太糟的一个人

职场上跟同事的互动增加了,关系还不错

对于女生,要说缘分也好,命定也罢

会喜欢我的,总会喜欢我,总有人喜欢我而又等着被我喜欢

本来是要逃离职场的深渊,却在仍无头绪往何处的情况下

留下来,坐等观看事态发展,原来我还没输,至少神憎鬼厌我没有

以为我会一蹶不振,像袁绍打击过大,吐血身亡

带着万念俱灰的心态离开,可能是懒惰吧,留下来等东山再起

但这期间不能颓废,舒适圈圈养很多猪,猪没有不好

只是你甘心吗,反正没对错,只是会错过很多

其实也不知道会错过什么,但就是那些扩大视野的事

我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规划!书读多点,体重少点,认知多点,物质少点

理财也是不上心,真是可怕的丢三落四、无所谓的心态

生活很多事情要加强,不是说变成什么更好的人,怎样才算更好的人?

这算是实现想要的生活,变成自己理想人格吧


**写这么多,感觉是个年纪慢慢变大的人的一些些感想。过几天会写个新的一年清单,列出必须完成的大大小小事项。

2016年11月8日星期二

活在一個不盡完美的世界,相信它完美

怎麼看這世界?世界太大,我們這時代不斷強調遵行【民主】信條,不論是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這旗幟已經被擴大到可包裹這顆宇宙中的小小球體。這也不是什麼問題,我們時代的【民主】也不是所有信奉的國家都有一樣的體制,都會因【國情】不同而異。這到底是個怎樣的時代?多元化的話其實就是這社會的本質,但一語概括的話又嫌簡略。其實就是如此,人,一種米養百種人,每個人的思想可以不同但你一定不是最特別的,所謂天馬行空,其實就是一種想法,有百人想過,卻難得有一人提出,甚至實踐出來。這是我的想法,自然也會有人這麼想,我們的思想其實沒有我們說得多麼獨一無二。然最值得驕傲,或說與這些人不一樣的就是實踐出來。這價值已經禳你遠遠超越他人。
不僅僅是思想可以那麼多元化,人的性格也是。每當我看著報紙上的星座分析,總要不屑地回一句:心情爽就信。星座到底是怎麼算的?可能有根據還是怎樣,雖不清楚,但我寧願相信星座分析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可以放在任何一個星座上。因為人,有多重性格,怎麼說怎麼中。往往當做娛樂作用而已,生活的調劑。就因人的性格很多面,我們社會也慢慢接受多方面的言論,這已經是從個人移到社會了,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種人格,重複不打緊,小異也無妨,天差地遠更無所謂。一個國家的進步或多或少就看政府能接受多大尺度的言論,就算接受發聲,能不能認真聆聽而消化則另一問題。
說到一個民主的政府,政府的素質就相當重要,雖說是人民一票一票選的,選定了卻不是結束。政府的素質不好,不顧人民的福祉就有權利反抗,因為票選政府本來就是為人民帶來生活的保障,人民有責任監督政府,不要自我劃出上下兩層,貶低自己的身份,認為自己沒辦法對政府表態,其實我們都會無意識地將自己置放在底下階層,仿佛政府說什麼我們就不能吭聲。民主自然也有他的缺陷,也不需深論,只要清楚我們要避免活在這體制的盲點就行了,即民主政府體制的最終目的是照顧人民,而非民主本身。
如果一個國家標榜著民主的旗幟,我們人民就有機會去反抗,不論獨裁者怎麼進化,他的信譽已然降到谷底,人民的反應是最真實的。並不是說沒參與凈選盟運動的,就是支持政府的,這種對立化的標籤是愚蠢的可以!國際的壓力如不能傷他半毫,那就說明他的臉皮已經厚到無以復加,還能妄稱自己是人民選的,會負起責任云云。我們到底活在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們已經被國際認識,卻不是透過什麼光榮的管道。我們的政府可以大搖大擺坐在拿錢,我們卻要忍受他沒將國家治理好!
我們要的政府不是,它給我們小惠小利就應該感恩戴德的,這是他們應該做到的!如果政策的推行收到反對,人民生活更苦悶,是不是有什麼很好的說法說服人民呢?如果沒有,人民仍需生活,但反抗聲漸漸縮減成一種生活的抱怨,就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稿一樣。

2016年11月2日星期三

纸心

对折时间,在支点上走钢索

11岁的我还算稚嫩天真

我没钱,愿意将钱折成一张张心

我没你,愿意再等八年,来个开胃的开场

我可以参加第一次的净选盟集会

我更可以写批评政治的文章

无视那些年一起玩乐的过客,假装自己真的不一样

改变所有的过往,唯一带着执拗的信念

开学的第一天,没能遇见你的身影,证实了我还是天真


回到说不出口的现在

我对折一张纸送给你,那是我的心

要对折多少次才能塞进你指间的缝隙?

就要看我天真了多少次的幻想

2016年10月11日星期二

我在成長後聽的風

        初中的時候,爸爸開始有了爬山的愛好。每當我們這些小孩沒上課,傍晚時分便會跟隨爸爸的車子前往附近的山,準備留一身汗。從小,我們就和爸爸較少溝通,或許這與爸爸從小對待小孩嚴肅的關係。雖然,爸爸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慢慢退散了怒顏,更多的是平常不痛不癢的面容,有時更會自嘲自己的糊塗。想起,自己也有些感嘆。一個人的變化如此的靜悄悄,正當有意識的時候,已經習慣了,也已經無關緊要了。

        弟弟從小就是肌肉發達的小伙子,拍拍場上的朋友的肩,大家又開始打了一場精彩的球賽,這一路來都是打羽球,到了大學還是樂在其中,在他身邊圍繞著的不是羽球就是學業,不是男生就是羽球。他與妹妹的感情最好,媽媽也嘗試向透過妹妹知道他有沒有交女朋友。妹妹也只是聳聳肩,一句:“不懂啦,從來沒說過”就打發我們的好奇心。不過,有一次,我竟然在他床底下找到一張成人片影碟,心裡莫名松了一口氣。這口氣或許是替媽媽松的,也或許是兩者都有。

        我也有過跟弟弟打球的經驗,次數卻也不多。結束後,我們照慣例會到附近的麥當勞吃東西,弟弟從來就是負責坐下來等。這樣的日子不長,弟弟上了大學,我們就很少聯絡了。當然這時的我也開始工作了。期間,爸爸還跟我抱怨弟弟不會申請貸學金,其他朋友都已經自動申請了,而他只是不知如何地等。最後還好解決了。

        在家裡,排位最低的妹妹確實最重要的,因為她就是個橋樑,維繫這家裡的橋樑。爸爸說的話,沒有妹妹,媽媽聽不到。弟弟說的話,沒有妹妹,我也聽不到。我很難想像,如果爸媽沒決定生妹妹的話,會是怎樣的情況。雖不至於想彌爾頓的《失樂園》,但一個家庭最可怕的是每個人的關係退位到租客的位置。我想,妹妹沒意識到她的重要性,她仍舊如此不多想。她有個脆弱的自尊心,或許與她的身材有關係,不過她也懂得愛惜自己,至少不管怎樣打擊她,她都會怒聲回擊,變得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其他事也慢慢不關心了。

        我們跟著爸爸的背影前進,往往抵達了山頂,我們可以看到絢爛的餘輝徐徐跌入那上帝為它安排的床位,撒在我臉上的溫柔,除了母親的雙手擁抱也沒能感受過。這也促使我時常跟爸爸一同爬山,見證每天入夜前的朦朧,時間、空間、視野都模糊的時刻,可能最容易讓自己身處自己的理想國吧。

        爸爸的學歷只到中學水準就出來工作養家。這件事我曾無意間在喝醉的時候說出,之後就沒說過了。從我小我就看著他的背影,不論是爬山、家裡、外出工作。我說,我不想那麼快長大,好嗎?媽媽說,傻了?說什麼傻話!人會長大的,媽媽也會老,到時要養媽媽。我到現在還真不願承認這點,就算我也已經意識到,我已經不再年少。我也在爬山的日子裡,看見爸爸的背影,一年看,又一年看。五年前,我已經看到了爸爸的頭頂了。三年前,我已經看不到了。

        人總會長大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了,但那視野的高度卻還在增高,可比愛穿高跟鞋的女生更貪婪,當然這高度也能因為各種原因停止。翻著父親的舊箱子,找到幾張黑膠唱片,曾聽他說是爺爺喜歡的,他也喜歡了很久。曾幾何時,父親是相當叛逆的孩子,但這又何異於同年的我呢?爸爸曾說:“爸爸就是老古董,不懂新潮。”又何異於我呢?我才發現就算現在22歲的我,錯了。我特意尋得一台老舊的唱片機,播放那一張張的黑膠唱片。喇叭筒傳出陣陣沙沙的聲響,雖然我不知道這是誰唱的,也不知道好聽的地方在哪裡。但我肯定它曾經很流行。或許,多幾年後,我也會變成孩子口中的老古董,因為我深深愛上了父親收藏的光碟唱片。

        我又站在那山上,在界限最曖昧的時刻,跟我最喜歡的女生手牽手望著太陽滑倒的美景,她一句話也沒說,我卻能真切感受她一直在身邊。如果是生活的話,這遠遠不夠,但這是愛情的精神層面的滿足,確實很足夠應付了。

        每當我下山前,遠方的風直打我臉上,奪走我的汗,留下走過的痕跡。大學畢業後的某天,我望著最後一絲線斷了,搭上最後一班的風,與我插肩而過,留下偏偏耳語。我望著身後的爸爸傻笑,就扶著他緩緩下山了。

        “你耿耿於懷的,終會在流光中流失。”

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關於愛情中的幼稚

距離畢業與畢業旅行大概也過了5個月了,畢業典禮也過了近1個月了。這段時間,有件事一直深藏在心裡,幾次差點就說了出來。其實有些人也知道了,只是這是件無法兌現的事情。

我自認自己最有勇氣的時候,每當早上起來,迎接每個清晨,柔和的陽光刺穿我的皮膚直達心臟,告訴我沒什麼事是你怕的,因為你什麼都可以做到。我緩緩坐了起來,拿起了電話,撥打了01。。。。。。。。沉默了。空氣中聽不到下一鍵的聲音。每個爽朗的早晨都會有10聲按鍵聲,也就沒多了。

我的心住著一個東西,在每個早上,變得無比的勇氣,不斷四處咆哮。我眼睜睜看著它拿著我的左手拿起了電話,右手滑動開關,打開撥電界面,跳過了聯繫簿,熟稔地按起鍵來。眼睛總是瞇成一條線,似乎想在這串號碼上找到一個撥通的邏輯。腦中的意識一直強迫要清醒,不能放任自己多做下個舉動。

關於愛情,我不是專家。畢竟沒談過戀愛,傷心的過程比較多,但不是說失敗,反正沒開始過。傷心是失去了朋友。形成自己認定了自己好像就是這一號人物,悲觀的人物。所以整個現階段都是悲觀著稱。當然這也連帶著影響了許多層面,像是想法、情感、思想、待人處事等等。嚴重說是人生。

關於幼稚,我確實是的。隨著年紀的增長,還算是能朝著應付自如的境況前進。我的幼稚會讓身邊的人覺得驚訝吧。感覺像小孩,肯定是跟當初相識的感覺不一樣的。其實現在的我,沒之前嚴重。算了吧,也算是好事吧。

關於愛情的幼稚。每個人詮釋愛情都不一樣吧。愛情卻是生活中較特殊的,畢竟牽扯到兩個人。我也沒辦法舉例。就我而言,現階段的我對於愛情,不太強求什麼,不是說我不追求幸福云云。如果對方沒有喜歡我的感覺,我是不會多做什麼了,就好好當朋友就好。愛一個人,我捨得讓她擁有想要的。跟我的這段友情是她想要的,那麼就這樣吧。以前的我會想,喜歡人就要說,不要給自己後悔。後來想想,這舉動的前提,一定要是感覺到對方也是喜歡自己的,如果這點自己也感覺不到,有什麼好說的?還蠻自私的,對方想要這段友情,你偏偏要這樣,失敗后可能自己也不甘心,還以為有機會,搞得對方更不爽。那這段友誼不會變質嗎?這是以前的我在愛情中的幼稚。現在,我找到新的“幼稚”。

曾記得有位朋友說過,喜歡跟愛的最大分別,喜歡一個人是很自在的,不需要負責任的,你不需要擔心對方每一秒,不會受到對方舉手投足太大的影響。愛就是相反面吧,愛一個人需要很多的心思,因為非常在乎對方。我覺得很有道理。當時,我瞬間分清這些年來的喜歡跟愛了。


2016年8月18日星期四

人如其文?

近日想到一些舊事。關於我們所讀的書以及作者的關係。

“妳的論文是什麼題目了?”

“我研究九把刀啊”

“是哦,九把刀的書我也看過幾本,其實我還蠻喜歡的,我記得第一本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寫得真好!我是很感動。”

“可是,沒想到他出軌了。雖然她寫的書很好,可是沒想到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情!”

“我也是沒想到啊。”

“其實寫書的人是不是人如其文呢?”

“我也不曉得,覺得其實就是兩個面向吧。”

我們時常對自己愛讀的書抱有珍惜之情,連帶對其作者有著一定程度的遐想,就是如果你能寫出浪漫、感動人心的人,你必然就是個這樣的人。就像九把刀寫的書,多種類,在《那些年》裡面的他就是純情的模樣。所以,他的為人也一定是如此。

我想了想,有幾點想說。

一個作家可以對自己所寫的作品加入自己的思想內容,或許是自己的,或許是借題發揮,或許是濃縮而得。即是作家有自己的作風,但不能排除這些作風的塑形不參和其他的元素。他或許只是對作品是如此,而自己本身卻不是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在創作上運用了技巧來展現,對於本人卻不一定如此。那種其他從旁吸收的東西不一定對他自身造成改變,或者不顯著,這得看個人與作者熟悉的程度。

莫名讓我想起了潘安,就是那個寫得浪漫詩的潘安。他是美男,也寫浪漫詩,但其實他本身卻不如他所寫的詩一樣。他不算是專一的癡情漢,但又何妨?寫詩可以出於很多目的,可能是為了科舉,或是時代所需,或是一種炫耀的表現,都有可能,當然我不是想討論他寫詩的目的,只是想說,不論是作者本身所寫的東西如何,無可避免地會讓人留下第一印象,但這種印象往往也存在於這階段,因為讀者不可能每個都與作者熟稔。

在這現代化的世間,後現代就是文學領域中獨占鰲頭,多方面的題材、手法、框架都能運用。寫流行文學的作者不免博覽群書吸收更多不同的方面來塑造自己的作品。文學之流行因為有市場,時常需求往往就是這些作家的開發的地方。像是《一九八四》這部反烏托邦的書,裡面寫得是人們生活在被組織操控的國家,裡面寫得除了故事的描述,更有哲理存在,牽扯了一項命題“自由的可貴”,揭示了皮肉之痛已經戰勝了愛情。這樣的書是很令人大開眼界的。或是像《百年孤獨》的魔幻寫實,而莫言的書也是類似的影子。這些列子應該跳脫了能直接認識作者的範圍,只能間接地從他的思路去想像作者的想法。因為這些想像力很大的作品,較難看出作者的性格(我所謂的性格就是屬於怎樣的一個人,當然這些書可以從作者的故事架構、用詞、故事劇情、描述方式去理解作者性格,但必須更留心,因為你往往會盤旋在故事當中思考,而非思考作者本身,除非你有特地去留意作者,這種方式沒那麼直白的讓人去留意作者),但更能看清他的思想。

而像自己寫自傳的作者,或寫較為生活化的故事,如愛情故事、雜文、散文、較為接近現實的,讓我們能感同身受的。或多或少能觸及作者的性格。

其實我想說的有幾點。

第一,作者所寫的未必代表他所想的一切,或是性格。有可能是苦心經營的文學建築,就是創作。但仍舊能從作品的側面來了解作者。到底性格是很抽象的東西,我所謂的性格是作品不完全反映作者的個性)

第二,現代的流行文學大抵有相似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就是大家相互吸收出來的成果,無有好壞之分,只有有無市場之別。

第三,我們嘗試從作品去了解一位作家,不能保太大的期望,畢竟現實與文學有差距,我相信就算是嚴肅的文章,你也不盡然能認識一位作家。我不是說沒有人如其文的人,但我們要確定是否人如其文,除了讀了作者的所有作品外,更好更直接的方式就是認識本人。當然這是很難做到的,尤其那些死去的作家。所以讀完作品是唯一的方法,或是尋找作者身邊友人的記述。當然會如此做的比較偏向研究作者了。

人如其文確實有,但我們很難完全相信是否真的如此。其實也不需要太較真,就算你真的認識作者,那要認識多久才算熟悉呢?不好說。所以從作品認識作家是一貫的作法,我並不反對,我也是如此。但說道是否人如其文,這就不得而知了。

我所見過人如其文者,聞一多吧。愛國之心,愛國鬥士。這些刺詞眼被渲染得一塌糊塗。
但從文獻中確實能知道他的性格緊扣著愛國。其實我會那麼說,感覺像是對一切抱著不確定性,像是一種“懷疑主義”者。我相信,一切的真相總有一丁點的微差是我們沒看到的,不管是對於人或事。不過不需太認真。文學嘛不過是閱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