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在時間的光影,我嘗試用最自然的手,握住最自然的筆,寫出最自然的自己。無法不在自己的人生繼續探索更神秘與美妙的事物,我的稚氣讓妳無可奈何,讓你好笑。寫出凡人看不懂的字,寫出不老的回憶,寫出安葬不了的念念不忘。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

承诺了大海,拿出了眼泪

我不敢太确定一些事情,我的答复就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总是很有自信去断定或断言一些我们认为是这样的事情,大胆去说、自信去说,因为我们知道不是信口开河,“这样说”是有依据的,我们跟着经验去认定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是这样的或是这件事会是这样发生的。哪怕你知道你可能也会有揣测错的时候。

因为打从一开始,你就有一个答案,而你已经将事情的未知接轨到你的“想象”中,只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我说的这种情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对一件事情有着先入为主的印象,当遇到某个契机,有机会或是需要对这件事进行评论时,你会把早已经潜伏的印象唤醒,加以改造,为这件事铺成一条你满意的路。或是你早就为这件事设想好了,等到机会说出来。

结果往往就是,平铺直叙的说着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击结果。怕是自信强硬过了头,变成你胡言的武器,甚至将你设想的这条路拉宽了好几倍。你营造了一条康庄大道给相信你的人们幻想,他们预先自由地走在你建设的大道上。对于你身边的人,这是一种赌博的行为,然而你是某个阶层的领袖,这个赌博未免大了些。我们当然不会凭空去建设一间屋子,当然有基础的,先是勘察地形,讨论适合建设怎样的屋子,接着点算自己有多少能力去执行,多少金钱去建盖。我们往往会选择几率较高的方向去建设。并不是说我们一定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其他的可能性。只是我们只能如此选择去说、去做。

如果说出来了,没有想要实现的决心,那就等着这句话变成腐朽的钢制吧,深深插进相信你的人的心里,再打个死结。一碰就会痛,你还敢去解开吗?

如果那些话是随口说的,我们怎知它的分量究竟在别人的心里有多重呢?你有考虑到你是hi什么身份说吗?身份越高说的话分量轻,得不到人的尊重。贬低自身的价值。轻话说多了,自己也变得轻浮了,真的觉得自己说的话可以不负责任了,因为自己也相信没人会相信你的话,变成一种性格。

我再说另一种情况。我们总是喜欢给承诺,承诺的范围可以大致无边无际,不切实际。就算是切实际也未必能实现。我们总喜欢对身边的人说出承诺,当然你自己也相当重视这承诺,你也希望能够实现。你的目的是希望看到期待的人开心。你也会开心。可能是当时的一股子热冲昏了头,说出了不算大却也不小的承诺。到底根据现状是很难实现的,如果硬是要实现,就会付出惨痛代价。严重到父母也会脱离关系,这样的结果是你里看见的吗?所以我们只好选择向期待的一方说声抱歉,毕竟一直拖着人家也不是办法。

我们的选择可能慧然自己心生愧疚,因为你无法让期待的人开心,那种喜悦是比期待的人开心还要开心十倍的事情。可是你没办法做到,损失的看起来好像只是对方,对方一般来说是这样想的。而你必须承担那种不被对方看见的失落感,还要多一份自责感,因为你瞬间觉得自己是个自私的人。你辜负了别人,辜负了自己。如果你曾经为承诺努力过却不成功,你必定也被当中的人误解过(不懂事,不懂分寸,不明理……)。

你道了歉,对方的心却已经冷了。不再信任了,你的一句话,因为你已经从她的心中慢慢降下,或是迅速降下再升起,不过已经不是当初的位置了。你们也会不知不觉疏远,直到最近的朋友聚会才有机会碰面,寒暄几句,不说话,跟一大群的朋友聊天,却不再有机会交集。

承诺了一大海,拿出了眼泪

我对大海喊出了当年的梦想,多么伟大、高尚、遥不可及

多年后我发现我们实现,我依然活着,难道我对当年的自己撒谎了?

我确信我对大海撒谎了

眼泪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的稀释

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總有一朵遺憾是藥引

遺憾這件事很多人都在想,什麼時候呢?往往是由身邊或本身一件相同的事情引發的聯想,當然清閒之時想些有的沒的,都可能想起來。就是說,每個人都有遺憾的事情,除非你絕俗余外,不與任何人或任何事情牽扯上,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會成為遺憾的事情,就是事情發生過後就認定當初的決定或是行動都是錯誤的。遺憾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我談論的是那種生命之中所做的:一項決定,一句話,一個舉動,一個想法(念頭),甚至是不作任何事情。

如果人們總會回想遺憾的事情,但回想之際,不外乎再度讓自己深入其境其景,細細緬懷當初的激動與自以為的結果。遺憾,就表示有過懊悔自己的決定,明白自己能扭轉結局。往往我們在五件事情做決定之時,我們會選擇比較,我們會選擇那個決定更有利於自己。但可能過了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年後回想當初的決定是不是錯誤。自己也自然而然陷入當時的情景。有人也會試圖站在另一個角度去詮釋那種遺憾,要麼讓遺憾的深度加深,要麼就是讓遺憾淡化甚至消失。不管是前者或是後者,都是有依憑的想象力,天馬行空就脫離現實咯。

遺憾是一朵藥引

吹散一抹粉,落在哪樁往事的地面

水滴掌中,滲入掌紋

捧著陳舊的污水,流向哪家雜草墳頭


遺憾是一朵藥引

我墜落白馬,笑三關

卸下輕盈盔甲,曬曬胸懷

穿不了破舊衣裳,甘願笑死旁人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讀書與理想人格

近來天氣酷炎,造成不少心情的不快 。或許是其中一種可以歸納進情緒易於陷入煩躁的原因。在家裡發生爭吵,情緒失控導致破口大罵不雅的言語,頂撞了母親。大抵原因忍耐不到嘮叨的母親。加上自身無法容忍家裡弟弟的那種態度。當然,家裡人之間的矛盾是自讓不過的事情,但對於我就是不一樣。現齡的我或多或少也體會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感受。心裡頗為難受,我和母親因此而冷戰。母親當時說了:

讀那麼多書也不見得尊重長輩,竟然大罵養你多年的人,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沒有讀書的也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

吵鬧之後,我迴避了衝動的的“我”,將自己關進心裡反省。我細想母親的那句話,起初有反駁幾句,但最後決定讓喧嘩沉溺在消聲中。吵架的人,聽不到彼此的心。我們一面爭吵,為自己的面子找立足的點,非要讓對方跌進深淵爬不起來才算自己勝利,那股衝動就是驅動力,轉而成為怒氣,就算吵輸了也會惱羞成怒。另一面,其實我們內心有一股小力量正大聲的說話,它一直提醒你這不是你想要的,對方不是這個意思,局面只會越來越難看,不要繼續……我們往往選擇去忽略,是偶才想起有過這樣的聲音縈繞內心。

要說讀書就一定懂得孝順嗎?不頂撞父母?變成父母眼中的理想人格?其實我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母親的想法我能諒解,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那代人的想法可能就是讀越多書越有出息,越能賺錢。因為懂得很多所以認定讀很多書就有理想的人格,這裡的“理想人格”就是尊重父母。讀書可以是一種興趣,或是一種習慣,抑或是一種需要。書中的知識每個人可以學,但並非每個人學的一樣,學得多或少也不同。讀書的功能很多,因人而異。知識的累積可以幫助人開拓眼界,懂得越多,像是了解不同區域的奇人異事,或是思想理論,這些都只是泛泛而論。我讀書,以為我覺得自己知道的不夠多,我甚至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與品行。這是除了吸收思想之外的收穫。可能也是自己的惰性難除,讀一本書還是要花費很大的勁。

尊重父母這檔事是要說與生俱來的也不為過,當然也要在成長的過程環境中接受類似的教育,即“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教條,就是一種“善”的教條,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做個善良的人。基於這樣的前提下,父母的付出所希望收到的回報恰恰不是如此,失望之餘,嚴重的可能變成痛心的境地。自然,成長的環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自不必說,書本在這段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本的定位是教育孩子,自然是教育孩子,而內容不外乎常識,以及我先前所說的“善”的信條。

人長越大,讀的書也會相繼複雜,就是變得更有一定的深度,就是不再是兒童讀物,跳躍到自己所喜歡的領域去鑽研。那些“善”的信條也自然而然不再出現在眼前,而從文字的拼湊搬入生活中的劇場上重複上演。我們可能經理太多的事情,旺旺忽略了最基本的東西,衝衝犯錯,變成習慣更不了。

想來,“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了,人性本來就是善的話,道德根本沒有善惡之分,道德就是如此,之所以出現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才會出現的。道德沒有固定的標準,可以對其進行批判。你無法對一位父親酗酒并長期虐打他的人,勸他不要報警,不要逃跑,不然就是不孝順的做法。道德之所以存在是為了維持人間的秩序,人論上的秩序。也因為是人間,所以變化萬千也無不可。

讀書與理想人格即有一定的關係,但也可獨立存在。這視乎讀書者自身的體驗。犯人中也能靠讀書改變人生,改變了思維,獲得新生。讀書能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甚至是命運的一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