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在時間的光影,我嘗試用最自然的手,握住最自然的筆,寫出最自然的自己。無法不在自己的人生繼續探索更神秘與美妙的事物,我的稚氣讓妳無可奈何,讓你好笑。寫出凡人看不懂的字,寫出不老的回憶,寫出安葬不了的念念不忘。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讀書與理想人格

近來天氣酷炎,造成不少心情的不快 。或許是其中一種可以歸納進情緒易於陷入煩躁的原因。在家裡發生爭吵,情緒失控導致破口大罵不雅的言語,頂撞了母親。大抵原因忍耐不到嘮叨的母親。加上自身無法容忍家裡弟弟的那種態度。當然,家裡人之間的矛盾是自讓不過的事情,但對於我就是不一樣。現齡的我或多或少也體會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感受。心裡頗為難受,我和母親因此而冷戰。母親當時說了:

讀那麼多書也不見得尊重長輩,竟然大罵養你多年的人,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沒有讀書的也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

吵鬧之後,我迴避了衝動的的“我”,將自己關進心裡反省。我細想母親的那句話,起初有反駁幾句,但最後決定讓喧嘩沉溺在消聲中。吵架的人,聽不到彼此的心。我們一面爭吵,為自己的面子找立足的點,非要讓對方跌進深淵爬不起來才算自己勝利,那股衝動就是驅動力,轉而成為怒氣,就算吵輸了也會惱羞成怒。另一面,其實我們內心有一股小力量正大聲的說話,它一直提醒你這不是你想要的,對方不是這個意思,局面只會越來越難看,不要繼續……我們往往選擇去忽略,是偶才想起有過這樣的聲音縈繞內心。

要說讀書就一定懂得孝順嗎?不頂撞父母?變成父母眼中的理想人格?其實我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母親的想法我能諒解,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那代人的想法可能就是讀越多書越有出息,越能賺錢。因為懂得很多所以認定讀很多書就有理想的人格,這裡的“理想人格”就是尊重父母。讀書可以是一種興趣,或是一種習慣,抑或是一種需要。書中的知識每個人可以學,但並非每個人學的一樣,學得多或少也不同。讀書的功能很多,因人而異。知識的累積可以幫助人開拓眼界,懂得越多,像是了解不同區域的奇人異事,或是思想理論,這些都只是泛泛而論。我讀書,以為我覺得自己知道的不夠多,我甚至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與品行。這是除了吸收思想之外的收穫。可能也是自己的惰性難除,讀一本書還是要花費很大的勁。

尊重父母這檔事是要說與生俱來的也不為過,當然也要在成長的過程環境中接受類似的教育,即“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教條,就是一種“善”的教條,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做個善良的人。基於這樣的前提下,父母的付出所希望收到的回報恰恰不是如此,失望之餘,嚴重的可能變成痛心的境地。自然,成長的環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自不必說,書本在這段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本的定位是教育孩子,自然是教育孩子,而內容不外乎常識,以及我先前所說的“善”的信條。

人長越大,讀的書也會相繼複雜,就是變得更有一定的深度,就是不再是兒童讀物,跳躍到自己所喜歡的領域去鑽研。那些“善”的信條也自然而然不再出現在眼前,而從文字的拼湊搬入生活中的劇場上重複上演。我們可能經理太多的事情,旺旺忽略了最基本的東西,衝衝犯錯,變成習慣更不了。

想來,“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了,人性本來就是善的話,道德根本沒有善惡之分,道德就是如此,之所以出現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才會出現的。道德沒有固定的標準,可以對其進行批判。你無法對一位父親酗酒并長期虐打他的人,勸他不要報警,不要逃跑,不然就是不孝順的做法。道德之所以存在是為了維持人間的秩序,人論上的秩序。也因為是人間,所以變化萬千也無不可。

讀書與理想人格即有一定的關係,但也可獨立存在。這視乎讀書者自身的體驗。犯人中也能靠讀書改變人生,改變了思維,獲得新生。讀書能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甚至是命運的一小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